当志愿者、支教、旅行、考驾照……越来越多地成为90后大学生的度假时尚,走出教室,走下网络,走向社会,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体验民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做出贡献,可谓缤纷多彩、充实难忘。
新学期伊始,校团委面向全校青年学生开展了“寒假,去哪儿了”寻访调研,记录了同学们多彩的寒假生活。
实 践
“交流会上,我认识了来自清华大学等全国六十多所大学的近百名同学,15天的时间,我们一起分享大学生活,一起讨论时政,一起下乡调研、支教,收获很大!”到常州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支农交流会的我校新农学会的马新敏说。
2013级编导一班魏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决定利用寒假“出一部我们当地的第一个微电影”。“我们积极联系到了在外发展的著名演员贾治辉,以及出品方、制片人、赞助商等。”“每天早上六点开工,晚上两点结束,虽然很累,但学到了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比如如何进行镜头组接,如何假设灯光画面能更加美观,如何跟拍人物才能感觉身临其境等等。”谈到感受,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多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充实、完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来自河南登封的段婷则利用寒假拿到了自己的驾照。“暑假我就开始学了,上学没时间考试,所以我想利用寒假考过。”“虽然考驾照和我的专业没什么联系,但我想今后工作中一定会有用的,趁着假期时间比较充裕有计划推进,也算一种实践经历吧。”
奉 献
“曾经老师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现在我要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疼。”旅管班的赵松松利用寒假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商丘市回民中学,去看望自己的老师。看着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五十多岁的班主任,他很心疼,主动提出假期来给老师帮忙。改作业、辅导学生功课、监考,赵松松忙得不亦乐乎。朝五晚九的假期,他用实际行动表达着感恩,感恩母校的培养,感恩老师的教导。
2013级数学类三班苏畅的寒假则是在火车站度过的。通过微博得知安阳市火车站在寒假期间招募志愿者时,她毅然放弃游玩和休息的时间,当起了志愿者。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没有一分钱的回报,她却干得很起劲。在帮助一个外来务工老人拿行李时,老爷爷用颤微微的手拉着她直夸好闺女,她说:“看到老人真诚又感激的眼神,觉得虽然自己假期没有回家,但是能够帮助更多人回家,心里还是很幸福的。”
“半年没见,我发现宏阳变化很大,变得越来越爱学习了,于是我决定圆他一个梦想,送给他《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外星人未解之谜》这两本他特别想要的书。”2013年暑假,商学院2012级会计二班的王梦在办补习班时,认识了安丰乡翟庄的四年级学生张宏阳,并一直关心、关注着他。今年寒假,王梦又来到了这里给他辅导功课。王梦说:“宏阳那求知的眼神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月的辅导生活让我的这个假期很有意义。”
打 工
“去哪打工了?”已经成为同学们新学期开学交流的主要话题之一。或是赚点零花钱,或是开阔眼界,或是积累工作经验,或是体验社会,或是赚取自己的学费,虽然初衷不同,但收获了共同的成长。
在家乡河南周口一家快餐店当服务员的2013级美术学一班的范念念,每天需要应对大批量的顾客和沉重的托盘,“真的很累”,但她把它当做对自己的一种“磨练”,一种感受社会的经历。
“晚8点起床,9点上线,午夜12点加餐,第二天早上5点半早饭,上午9点下班”这是2012级李康的打工时间表。今年寒假,虽然父母不同意,但他还是选择了去南方打工。“环境不适应、老员工不时刁难、工作中出现失误、被罚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这些都是他所经历过的,“庆幸的是我顺利拿到了应得的工资”,结束后直接回到了学校,没能回家看看爸妈,但“起码爸妈下学期不用再为我的学费那么累了”。
2011级建工学院的刘文洲在自己的打工心得中写道:“打工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了社会,还提升了交际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学会服从,放下大学生的优越感,服从安排,认真做事,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同时,对领导的批评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诚恳……”
旅 行
“心和身体,总有一样要在路上。”所有人都期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寒假则成为同学们旅行的一个重要契机。去外面看看,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
喜欢冬天的大四男生李胜斌决定利用寒假“干一件从未经历的事”。大年初四下午三点十四分,三辆车,大小16人,一场简单的西安自驾游便这样开始。八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临潼,“第一天,我们参观了骊山兵谏园、秦陵地宫等景区,第二天原本计划参观大小雁塔,品尝羊肉泡馍,无奈一场大雪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六百六十五公里的行程,一次不够完美的旅程,但也会因经历过而珍藏于青春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还是厦门,在厦门,参观未来海岸、厦门大学旁的普陀寺,饿了就在街边吃好吃的大肠包小肠,累了就坐在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路人。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趁着还年轻,多感受一下自然的真谛。”动画专业的于凡利用一个假期游览了上海、杭州、苏州、扬州、无锡、龙岩、合肥、芜湖。
“那一幅幅发黄的图片与手记,一件件陈旧、简陋的器物,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段峥嵘岁月。”2013级编导三班于硕的西柏坡之旅感受颇丰,“记得模拟解放战争战场上,炸毁的卡车,死伤的士兵,残破的战场,这个画面深深地冲击着我的大脑,此刻,我终于明白了和平的重要。”
学 习
“每天天还未亮便去路边读书,嗓子不知道哑了多少遍,可是仍然在嘶声力竭地坚持着,因为我始终坚信自己的付出在未来一定可以得到回报。”利用寒假报名参加英语口语补习班的2013级物电学院的周永坤说。
2011级英语一班的吉夏决定利用假期先进行一次实习,为学校即将开始的实习热热身。和同学一起来到天津,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初到陌生的城市总会有些不适应,但同事们的帮助、父母的关心使他坚持到最后。他说:“实习让我感受了翻译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书到用时方恨少,庆幸自己还有一年我可以更好的把握。谢谢你,我的第一次实习!”
相 聚
“我的寒假是在各种同学聚会中度过的,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我们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大学生活、各自的大学规划,并相约一起为梦想奋斗,感觉真的很好!”商学院大一的霍静颖说。
“由于前几个假期都各有安排,打工、学习、旅游……一直没有时间陪家人”的大三学生王允则选择了老老实实在家陪爸爸妈妈,跟爸爸讨论一下自己的计划,帮妈妈做点家务。“特别是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突然发现坐在旁边的爸妈真的苍老了很多。我想,将来不论在哪上学或上班,每年一定要回家陪陪爸妈。”
据悉,今年寒假,我校以“实践激扬青春志 奉献成就中国梦”为主题,围绕“聚焦改革情 共筑中国梦”主题实践、“深入基层·心系家乡”专题调研、“大手拉小手·儿童圆梦行动”、“就业见习·创新创业”实践、“感恩父母·孝心行动”家庭角色体验、“铭记师恩·感恩于行”母校回访行动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共有6000余名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形成调研报告、访谈记录1200余份、活动心得5000余篇,拍摄活动视频200余个、活动图片3500余张,撰写新闻报道近百篇。
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成长。有收获的假期,更值得回忆。以后的假期,同学们,去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