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提高我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近期,由党委宣传部主办,历史与文博学院、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联合承办了我校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节”系列活动。
11月15日上午,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节”开幕式在逸夫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鲁俊生,安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安阳市委主委、我校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郭旭东,安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曲建华,民进安阳市委副主委、秘书长李志晓出席开幕式,我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历史与文博学院、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等部门、学院负责人及部分学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上,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翟传增就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节”的基本情况作了说明,重点介绍了本届“中国传统文化节”的规模大、内容多、形式新三个特点:第一,规模大。本届活动由党委宣传部主办,由原来的学院活动扩大为全校学生参加的全校性活动;第二,内容多。本届“中国传统文化节”活动为期一个月,内容包括“民间艺术进校园”、“汉字英雄”、“中华诵·经典诵读”、“传统服饰展示”、“传统才艺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第三,形式新。除了安排学术讲座,更多的采用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展示、学生个人传统才艺展示等学生新闻乐见的形式。
党委副书记鲁俊生在开幕式上讲话,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十二五”规划将加强先进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办学与事业发展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校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并将“文化铸校之路”作为十条办学之路之一,纳入学校发展顶层设计。2013年学校印发了《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批准实施《“文化安师”行动计划》,每年拿出80万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中国传统文化节”正是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之一,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辐射社会的文化窗口,是广大师生展现魅力的广阔平台,也是学校“办更热爱学生的大学和学生更贴心的大学“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开幕式结束后,在和鸣楼西大厅举行了“百件民间艺术进校园·万名师生赏非遗”活动,身怀绝技的安阳民间艺术家们,现场表演和展示了剪纸、捏面人、刺绣、木板刻画、葫芦烙画、制作吉祥鼓等绝活,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
刘守义老人,是葫芦刻画技艺的传承人。当被问到会不会担心手艺失传时,老人一笑,说:“不会,今天来到你们师院看到有这么多学生喜欢我这门手艺,我就知道它不会失传。”
说起蛋壳彩绘、雕刻,作为传承人的申连生如数家珍。当我们问及技艺的传承时,申老说:“今天我来参加活动一方面是想和老艺术家们切磋一下技艺,另一方面就是想汇聚你们年轻人的力量把这个传统手艺传下去。”
文学院14级新生梁玉倩正跟67岁的老艺术家董焕姣学习剪纸。第一次学剪纸的梁玉倩拿着自己“剪成”的红蝴蝶高兴地说:“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有些老奶奶剪纸,觉得好玩。今天自己实际‘演练’了一下,很有意思。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真的很神奇!我们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
现场,还有木板年画、灯笼画、木雕、泥塑、鸟书、安绣、吉祥鼓、吹画……
活动结束后,翟传增部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从个人层面看,最基本的就是爱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精华也是爱国主义。热爱传统文化,也是热爱国家。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了解它,然后去热爱它。举办传统文化节,我们就是希望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达到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据悉,本届“中国传统文化节”为期一个月。期间,将会举行“民间艺术进校园”、“汉字英雄”、“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服饰展示大赛”、“戏曲曲艺大赛”、“传统名俗展示大赛”、“少林拳法展演暨推广活动”及学术讲座“曹操与邺城”、“少林武术发源于安阳”等一系列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韵味的活动。(责任编辑 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