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我校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总结表彰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修业厅举行。
校领导郑邦山、鲁俊生、杨新新、姚远峰、魏光峰、张建国,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分团委书记及受表彰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鲁俊生主持。
会上对河南省第十四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的9个集体项目奖和36个单项奖,暑期社会实践的12个先进集体、40支星级服务队、37名先进工作者和796名先进个人,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的9个优秀组织奖、80个作品奖、6个团队奖、21名优秀指导教师进行了表彰。
现场观看了2014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视频,与会领导为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发获奖证书与奖金。商学院党委书记齐学广、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邱敏、人文管理学院(文明大道校区)学生王明分别作为先进集体、优秀指导教师和先进个人代表做了发言。
校党委书记郑邦山作重要讲话。他说,近年来,我校“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三项活动获奖质量层次逐年提高、参与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实践及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表彰会是贯彻我校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办更热爱学生的大学和学生更贴心的大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措施与行动,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师生真正从思想上、办学理念、发展思路、追求的目标任务和广大教师干部的具体行动上突出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与价值。
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郑邦山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入办学思想。郑邦山强调,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这是由人的认识规律、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它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人的思想进步和全面发展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实践是培育办学特色的源头活水。办学特色是办学实践不断创新积累的过程,她来源于丰富多彩的办学实践,师生的社会实践越丰富、越有活力,学校就越有活力,学校的办学特色就越鲜明、办学优势就越明显。社会实践是同学们享受幸福人生的内在需求。社会实践越丰富,学生得到的历练越多,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就越强,成长就一定越好,追求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就越强、机会就越多,幸福指数就一定越高,人生就一定更美丽。
第二,要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不断开创实践育人工作新局面。郑邦山要求,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学分,给予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认定考评,鼓励引导要求广大师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衔接、互动;加强顶层设计,将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针对四个年级设计不同的实践模块,从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次,统一规划,瞄准目标、明确内容,规范设计、加强培训、强化过程督导、深化实践成果,增强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要重视工作创新。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围绕党政关注、群众需求和社会热点难点弱点创新实践内容,创新运作形式,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制度,深化实践成效。要提供坚强保障。建立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各工作组协调联动、专业课教师发挥作用、学生积极参与的大格局运作的组织协调机制;注重前期谋划、统筹,中期监控、督导和后期的考核、评价,建立科学管用的考核激励机制;学校、院系要加大配套支持资助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建立校地对接的合作共赢机制,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鲁俊生要求各部门、各院系要站在思考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高度,站在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等教育规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转型发展等多层维度,重新考量学生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和价值,切实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入办学思想,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工作创新,提供坚强保障,努力营造“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环境、大格局,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办“更热爱学生的大学和学生更贴心的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责任编辑 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