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张奇教授来我校讲学
12月3日上午,辽宁师范大学张奇教授来我校讲学。在和展楼阶梯101教室作了题为“样例学习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教育学院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教育学院副院长任国防主持。
报告中,张奇教授从样例学习的概念讲起,回顾了样例学习的研究历史和主要理论,介绍了样例学习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张奇对样例教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增加样例的相关认知负荷(如在运算样例中添加运算标记)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即降低内在认知负荷,从而提高样例的学习效果。
报告结束后,张奇教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张奇,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兼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学院)
苏州大学李晓明教授来我校讲学
12月3日晚,苏州大学李晓明教授来我校讲学。在逸夫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李晓明教授作了题为“劳教制度废止后行政处罚中‘人身自由罚’的司法化”的学术报告。安阳市公检法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律师事务所律师代表及我校法学院部分师生共20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法学院院长刘振红主持。
报告中,李晓明教授以黄海波案、唐慧案等案件为切入点,认为在刑法“既定性又定量”构罪标准的前提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障碍长期凸显,我国刑法之外仍存在大量类似于劳动教养的保安处分措施尚未被明令禁止。基于此,李晓明教授主张在我国行政处罚中,应当在“人身自由罚司法化”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刑法程序的构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的违法犯罪制裁体系,以推动我国的刑事法治进程。针对构建“人身自由罚司法化”的程序,李晓明教授提出了四个具体建议:第一,关于司法化的方案:应将行政处罚中的“人身自由罚”通过特定程序予以司法化;第二,关于司法化的范围:应以行政拘留、收容教养或教育、强制戒毒等为核心;第三,关于司法化的程序:应打造“法官审判独任”和“行政机关直诉”机制;第四,关于司法化的策略:应在证据上降低证明标准,并实现制裁后不进入刑事登记。
报告结束后,李晓明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李晓明,法学博士,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刑法博士点负责人。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检察学研究会金融检察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刑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成(苏州)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苏州市政协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中国法学会、省部级等重点、重大项目10多项,获奖成果21项。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控制腐败法律机制研究》、《行政刑法学导论》、《中国刑法基本原理》、《经济刑法学》、《经济犯罪学》、《中国保安学》、《中国犯罪学论纲》等著作30余部。(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唐忠教授来我校讲学
12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唐忠教授到我校讲学。在和展楼阶梯302教室,唐忠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争议与走向”的学术报告。商学院部分教师及学生代表共200余人聆听了报告。商学院副院长张良悦教授主持报告会。
报告中,唐忠教授从全球的视野,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的宏观问题及由此带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挑战。唐忠教授认为,未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好土地资源在生产、就业、资产、福利等方面合理的城乡匹配,探索出中国的发展模式。
报告结束后,唐忠教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唐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第八届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农经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土地学会经济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国际教育协会(APAIE)理事会创始理事、副主席,北京农经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理论、农业贸易政策、土地资源经济。(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王国华教授来我校讲学
12月4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王国华教授来我校讲学。在逸夫图书馆二楼会议室,王国华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网络舆情的态势特征及其治理应对”的学术报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4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晴教授主持。
报告中,王国华教授围绕网络舆情这一问题,指出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动员的沃土,对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对政治安全、政权更迭都有重要作用。互联网也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极大挑战:引发信仰危机、信任危机、舆论危机、管理危机和安全危机。针对这一挑战,王国华教授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加强立法,完善网络管理法规建设;完善网络治理和舆情应对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改善网络社会的国家社会关系;大力提升政府官员的网络执政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改善网络舆论环境;提高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以及提高与公众和媒体沟通互动的能力。
报告结束后,王国华教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王国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江汉论坛》等发表论文50多篇;向中宣部、湖北省委等机构提交研究报告30多篇;出版《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外债与社会经济发展》、《解码网络舆情》等多部著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15项。(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全国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李江福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12月5日下午,在逸夫图书馆二楼会议室,全国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李江福作了题为“诚信使人生出彩”的报告。直属单位全体成员、部分学生代表共160人聆听了报告。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武模桥主持报告会。
报告中,李江福从诚信伴随自己成长、诚信是自己事业发展的助推器、诚信使自己获得了发展的机遇、诚信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四个方面,结合自己丰富的个人经历,为现场师生生动地讲述了诚信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他说,小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让自己从小就明白了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诚信、讲良心的道理;长大后,诚信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使他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在他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时候,自己的公司也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恪守诚信人生原则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最后,李江福寄语我校学子要做一个诚信之人,用爱心去播撒诚信,用行为去践行诚信,用诚信建设幸福生活。
李江福,河南新城建设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曾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入选“中国好人榜”。(直属单位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