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公开|
  • 校友网|
  • 网上办事大厅

首页

安师要闻

首页 > 安师要闻 > 正文

学术活动信息六则

作者: 综合 发布时间: 2015-06-09 浏览次数:
分享:

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来我校讲学

6月8日下午,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谭浩强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在逸夫图书馆二楼会议室,谭浩强教授作了题为“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人生规划专题报告。软件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软件学院副院长王丁磊教授主持。

报告中,谭浩强教授从树立理想这一主题入手,结合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一代人的奋斗历程,用生动的事例,与现场师生分享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走向成功之路及如何面对奋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他认为,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脚踏实地地不断努力,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谭浩强,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之一。现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荣誉会长、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顾问。编著的计算机教材《FORTRAN》、《COBOL》、等发行量均为全国同类书籍之首。曾获全国高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等多项表彰,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软件学院 刘凌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大华研究员来我校讲学

6月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郑大华研究员来我校讲学。在历史与文博学院学术报告厅,郑大华研究员作了题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历史与文博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历史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刘朴兵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郑大华研究员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谈起,重点阐述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郑大华认为,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期,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期,“九·一八”事变以后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期。民族建国、民族自决、民族复兴分别是这三个历史时期的主题。郑大华强调,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兴起、发展和高涨的,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和特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文化思潮。在其兴起、发展和高涨的过程中,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中华儿女投身于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振兴中华的伟大斗争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报告结束后,郑大华与现场师生进行了讨论交流。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主持和承担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出版《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晚清思想史》、《民国思想史论》、《民国思想家论》等多部著作;在《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州学刊》、《浙江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150多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历史与文博学院 许效正)

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来我校讲学

6月5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来我校讲学。在逸夫图书馆二楼会议室,陈光中教授作了题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学术报告。安阳市法检机关代表、律师代表、法学院师生等20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法学院院长刘振红主持。

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纪多辙接待了陈光中教授。

报告中,陈光中教授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论述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陈光中教授认为,要体现以审判为中心,必须使审判在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中居于中心地位,侦查、起诉和执行都是围绕审判中心而展开的,庭审应当是案件办理的决定性环节;要落实以审判为中心,就应当探索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对于非简易程序案件中的证人、被告人可能判死刑或无期徒刑案件的重要证人、法庭在其他情况下认为有必要出庭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同时应当实施近亲属作证豁免制度;要完善辩护制度,尽快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对于疲劳审讯等获得的证据应当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报告结束后,陈光中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向法学院赠送了自己的学术专著。

陈光中,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现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法学规划小组副组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及法学部召集人、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长期致力于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中国司法制度史和国际刑事人权法研究,出版著作35部、教材19本、论文220多篇,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学术思想。(法学院 宋汉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

6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扎洛一行莅临我校,考察历史与文博学院北洋社会研究中心,洽谈合作研究相关事宜。

我校在历史与文博学院举行座谈会,北洋社会研究中心的部分教授、博士参加座谈。我校许效正博士、潘崇博士结合自己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就近代佛教庙产、锡良研究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7位专家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扎洛助理对近年来我院在北洋社会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钦佩,希望双方充分交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共同致力于北洋社会研究,为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考察组还参观了学校的汉字文化体验中心、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中心和历史与文博学院的资料室、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北洋社会研究中心的办公、研究场所等。(历史与文博学院 高远)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明亮来我校讲学

6月5日下午,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明亮博士来我校讲学。在和义楼5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会议室,徐明亮博士作了题为“图形学与可视计算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中,徐明亮博士以新一代视景系统、“三元三理”可视计算、设计计算、文化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图形学与可视计算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装备与系统、领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进展情况。结合大量的研究成果展示,徐明亮生动形象地为现场师生描述了可视计算在影视特效、智能导航、紧急避险、教育培训、军事仿真、车流仿真、医学建模、电子商务、排演模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报告结束后,徐明亮博士与现场师生就可视计算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特色优势的深度挖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徐明亮,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形图像学会虚拟现实专委会秘书、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体育系统仿真专委会秘书。主要从事图形学与交互、社会可视演算、数字媒体计算、三维打印技术、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等方向研究。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被SCI检索15篇、EI检索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发和产业化项目10余项。(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熊晶)

郑州轻工业学院林世选教授来我校讲学

6月4日下午,郑州轻工业学院林世选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讲学。在逸夫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林世远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大学精神与大学领导艺术”的专题报告。党委学工部全体人员,各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及部分学生代表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副院长张建国主持。

报告中,林世远教授围绕“现代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灵魂与命脉”、“现代大学精神与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现代大学精神与提升大学领导艺术”三个方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领导艺术”作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体现,是大学建设发展的灵魂所在,是维护大学纯洁与民主的“金色盾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本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应把“追寻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结合高校干部队伍建设要求,他提出,大学领导干部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注意树立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全局意识、团结意识和务实意识,通过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改革创新推动大学发展的能力、管理大学的能力、反腐倡廉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林世选,教授,曾任河南师范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兼任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河南省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河南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哲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国民素质论》《现代领导学》等专著10余部。(学生处 王利蕊)

(责任编辑 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