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GRFP)院士、芝加哥大学雷亭博士,耶鲁大学李丹妮博士来我校讲学。在文博楼七楼学术报告厅,雷亭博士和李丹妮博士共同作了题为“生物考古学:死能对证”的学术报告,历史与文博学院8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历史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刘朴兵教授主持。
报告中,雷亭和李丹妮从“什么是生物考古学”谈起,以大量的殷墟考古发掘人骨为例,介绍了通过生物考古学来鉴定人骨的性别、年龄和创伤的方法,并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在考古发掘、清洁、存储、分析人骨方面的经验。雷亭和李丹妮认为,生物考古学对研究古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发掘人骨时,要用竹签和刷子按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的顺序进行发掘,最好用筛子筛土,以保证手指等细小骨头不被遗漏。清理人骨时,不要用水冲泡,要趁土壤尚未干时,用软刷或木竹质地的工具及时清理。骨头清理完毕后,要把右边和左边的骨头分开装袋,放入筐内,并保证将易碎的骨头放在上面。如果骨头太湿的话,注意不要将袋子密封。无酸纸是保护人骨的最好存储器。分析人骨时,要在明亮的实验室内,在桌子上整理好人架,将骨头上所有重要的特点进行拍照。
报告结束后,雷亭和李丹妮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雷亭(Lauren Ledi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GRFP)院士,芝加哥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殷商时期未成年人骨骼的鉴定及研究,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中国河南、山东、云南做调查和发掘。
李丹妮(Daniela wolin),耶鲁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用生物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暴力对商代中晚期社会的影响,曾在美国、加拿大、秘鲁、外蒙古、中国做考古发掘。
(责任编辑 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