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公开|
  • 校友网|
  • 网上办事大厅

首页

安师要闻

首页 > 安师要闻 > 正文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我校师生徒步24公里重走红旗渠

作者: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25-05-16 浏览次数:
分享: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514日,在右边悬崖、左边渠水,宽1.2没有围栏的渠岸小路上,我校师生唱着红歌、军歌,讲着红旗渠故事,沿着红旗渠总干渠,溯流而上,徒步24公里相互鼓励前行,追寻英雄足迹,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

校党委书记王全良、党委副书记王宏伟,副校长刘振红、时斌,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辅导员、教师和学生代表共计90余人参加活动。

在林州市任村镇牛岭山村,王全良作动员讲话并嘱咐师生们注意安全。他指出,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品质,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地处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红旗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和强大动力,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本次重走红旗渠、溯源红旗渠首,是一堂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致敬精神的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成长之旅。希望广大师生在走渠过程中深刻感悟精神伟力,摒弃骄娇二气,用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在王家庄“双龙洞”隧道旁,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的牺牲地,辅导员、青马学员、退役在校大学生代表结合学习工作分享感悟体会。

2013年,我以安师学生的身份走过渠,也是在那一年听说了吴祖太的故事,现在,我又以辅导员的身份走渠,身份的改变,也让我对吴祖太的故事有了新的认识,责任不是口号,我们大家要像建设者守护每一寸渠壁那样,用行动扛起自己的担当。”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李娟说。

“我们走渠都这么难,我们的祖辈在修渠的时候,仅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他们得经历什么样的磨难?与他们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都不值一提。我想告诉我的学生们,要敢想敢干,遇到困难时,只要肯想办法,肯去实施,敢于创新,敢于实践,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传媒学院辅导员范自阳说。

“一路上,看着周围陡峭的山,水渠里流淌的水,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当年那些修建红旗渠的先辈们,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不屈的斗志,让我感触很深,回去后,我一定会带着我的学生重走红旗渠,让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砥砺强国之志。”体育学院辅导员李明会说。

“刚开始时,我们神采飞扬,但后来随着步行时间的增加,气温的升高,精神有些疲倦,但是,大家相互谈心聊天,互相加油打气,没有一个人掉队,这就是团结协作的力量。”青马学员和依淼说。

“曾经的我身着军装,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现在的我身穿校服,带着军人的坚毅和学生的朝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像红旗渠建设者们一样,用专业知识反哺社会,展现我们青年人的担当。”退役在校大学生邢佳美说。

王全良也分享了自己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的理解和感悟:一是成功必须靠自己,要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创造自己的璀璨人生;二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唯有奋斗、唯有能吃苦、唯有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并战胜困难,才能成功;三是要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相处,主动融入集体,服务他人,为团队的整体利益和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是要学会“吃亏”,肯奉献、多付出、少计较,努力践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强调,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以实干开创美好未来,用奋斗创造别样精彩。

大家顶着炎炎烈日,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一路思考,感悟工程的伟大、感受林州的变化、体会精神的力量、思考自身的责任担当。历时7个多小时,团队抵达红旗渠源——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据悉,经过十多年探索,我校已经形成了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十个一实践育人模式,通过走红旗渠线路、察红旗渠产业、讲红旗渠故事、访红旗渠人物、创红旗渠作品、做红旗渠调研、开展红旗渠精神研讨、进行红旗渠精神巡讲、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到林州基层乡镇进行支教帮扶或挂职锻炼,让青年学子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营养,磨练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朴素、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


(责任编辑 孙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