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公开|
  • 校友网|
  • 网上办事大厅

首页

安师要闻

首页 > 安师要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岳洪彬研究员来我校讲学

作者: 赵俊杰 发布时间: 2016-12-08 浏览次数:
分享:

12月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洪彬研究员来我校讲学。在文博北楼四楼学术报告厅,岳洪彬研究员作了题为“走进商人百姓家”的学术报告,历史与文博学院7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历史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刘朴兵教授主持。

报告中,岳洪彬研究员围绕商代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墓葬祭祀,介绍了商代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岳洪彬认为,商代上层人衣绢罗,下层人衣麻布。在服装样式上,商人右衽,这种服装样式被后世继承,成为中华民族的服饰传统;商人的食物可分为植物性的“根食”和动物性的“鲜食”两种,盐、酱是商人的重要调味品;商代百姓多居住在地面式、半地穴式、地穴式的房子里,每个房间内都有一个生火做饭的“火塘”;商代的马车有大型的礼仪用车和小型的实用车。考古发掘中,多发现有小型车辙痕迹,但尚未发掘出小型车的实物,其原因可能是小型的实用车并不用于陪葬;在殷墟,发掘出不少铸铜、制玉、制陶、制骨、制石的作坊,说明商代已出现了非常精细的社会分工;医代的医药科技、天文历法、商品贸易已相当发达,商人会用花椒止血消炎,会使用十进位制计数,使用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商代百姓死后多葬在土坑坚穴墓中,在殷墟和山东地区,非常流行以孤、爵陪葬,反映出商人好酒的社会风尚。

报告结束后,岳洪彬研究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与历史与文博学院的领导及考古学专业教师进行座谈,就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进行了指导。

岳洪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商周青铜器研究和中国古代酒文化研究,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三代考古》、《南方考古》、《中国文物报》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殷墟青铜器纹饰方向性研究》、《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及相关遗存再认识》、《殷墟青铜礼器研究》等著作。主要负责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曾参加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遗址、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安阳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

(责任编辑 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