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田径运动会进行地如火如荼,五彩缤纷入场式、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啦啦队无不吸引着大家的眼球。然而,在这青春的赛场上,有这样一群不一样的人,他们没有鲜花掌声,没有荣誉奖牌,但却挥洒汗水,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扮靓”赛场,成为运动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抹橄榄绿

颜秉博 摄
开幕式上,有这样一支特殊的“代表队”,他们的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身着绿军装,前进时仿若一波绿色的波浪,站立时恰似一座绿色的山峰。他们昂首挺胸,步伐坚定。22名国旗班队员组成的护卫队用无声的行动诠释了“军人”的风采。
身着军装、“光鲜亮丽”的背后,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想成为国旗班合格的一份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的努力难以想象。每天清晨,站军姿、齐步、正步……一个多小时的训练下来,训练服往往已经湿透。晚上和节假日的训练更艰苦、时间更长。“印象最深的就是雨中的训练,无论雨势大小,大家都只听口令。口令不停,动作不止。” 国旗班成员王丙全说,“虽然别人觉得我们的训练枯燥,但我们却乐在其中。”“遇到个人事情和国旗班训练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会始终把国旗班放在第一位。”他说着,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物电与电气学院2016级学生翟浩楠在今年的运动会开幕式上承担持枪护旗任务。回忆起那一刻,他内心的激动难以平复:“国旗班是第一个入场的,进入规定位置后,我们就把自己‘钉’在了那里,等26支队伍都进场完毕,开幕式结束,我们才能离开,期间我们需要一直保持姿势。确实很辛苦,但是当我想到我代表的是国旗班,我要执行的是护卫国旗的任务时,一切就不都是问题。”
这抹橄榄绿,是运动会上最庄严的身影。
一身中国红

杨姝婷 摄
“校礼仪队”,这四个字在唇齿间就能氤氲出馥郁芬芳。
田径场上,她们身着红色旗袍、面带微笑、手捧鲜花、脚踩T台步,一次次将光荣与梦想送到获奖运动员的手上。从容忙碌在颁奖仪式的现场,站在“不属于”她们的掌声中。优雅、高挑、气质出众是她们给人的第一印象,落落大方的仪态展现着安师学子的迷人风采,也为紧张热烈的运动会带来几分动人的温柔。
礼仪队负责学校各类典礼、晚会、重要赛事、会议上的礼仪服务。纳新时,礼仪队对新生在形体、仪态、谈吐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进入礼仪队之后,队员们更是要从走姿、表情、妆容方面接受严格细致的培训。
临场应变能力是礼仪队队员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之一。对此,礼仪队成员之一、文学院2016级学生郭晨萌深有感触:“今天的运动场上风很大,有一次,队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手中捧的鲜花不小心被凤吹落,为了保证整体效果,她不能停止,必须继续保持行走姿势。这时,后面的队员自然地弯腰捡起鲜花,站定后从容地交到前面队员手中,整个过程默契且自然。这种默契是大家长期练习配合的成果。”
这身中国红,成为运动会上最优美的风景。
一方天空蓝

杨晓蝶 摄
四月的校园已是一副初夏模样,近午时分的运动场分外炎热。当大家都被阳光“烤”得烦躁不安,纷纷寻找荫凉之地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脚踏一方热土,头顶一片青天,以雕塑的屹立站成一道风景,以旗手的执著撑起赛场晴空一片。”一顶天空蓝的帽子,就是他们唯一的遮蔽。
当《运动员进行曲》响起,他们早已默默地在各自的岗位上整装待发,为每一场比赛尽职尽责。他们坚守着,关注着;他们奔跑着,指挥者,让一切有条不紊。当我们问起工作是否烦闷,是否辛苦时,他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笑容中透出对这份工作的执着。“裁判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做到真正的公正公平,必须一直集中精力,不敢有一丝的马虎。我们会严格认真对待每一个运动员的成绩和名次,让大家放心并满意!”面对采访,一位老师这样说道。
“我觉得每个运动员都很棒,他们都发挥了自己最好的实力。”裁判员、体育学院2014级学生桑栋鹏说,“这次担任裁判工作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用结合的体验,我会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第一份‘工作’,真正对得起‘裁判’这个称号,同时也希望运动员们取得好成绩。”
这方天空蓝,是运动会上最公正的存在。
一点闪亮黑
戴莹 摄
与运动员同样奔波的,还有一群人:他们肩负使命,小小的身影穿梭在田径场上,他们用手中黑色的相机聚焦镜头,定格每个精彩的瞬间;他们的声音从黑色的麦克风传出,通过广播为运动健儿加油鼓舞;他们通过各大校园媒体,第一时间为师生推送精彩消息;他们紧握手中的笔,黑色的字迹记录着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他们就是大学生记者团,没有鲜花、没有掌声,风尘仆仆的样子也称不上靓丽,他们的每一步都只是用手中“黑色”的工具将青春激情、奋发拼搏化为永恒,为安师的今天留下点儿自己记录的回忆。
“非常期待运动会的到来,原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真到了这一天,却还是会不知所措。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我开始了一次次地采访,从最初的踌躇胆怯到现在的自信大方,由照本宣科到自己发挥,虽累却充实,耀眼的阳光也更像是在为我加油打气。”记者团新闻部学生记者张晓萌说。
“坐在观众台上只能感受到周围的热情,站在运动场上却能体验到全场的火热,更能近距离看到运动员的飒爽英姿。尽管一天的工作让我‘筋疲力尽’,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明白了:学生记者不仅仅是身份的证明,更是一种责任。” 记者团新闻部学生记者沈芳杰说。
阳光依旧刺眼,却将相机、话筒、笔杆和他们的面容映照得闪闪发亮。
这点闪亮黑,是运动会上最忠实的记录。
提起运动会,会想到奋发拼搏的运动员,会想到创意独特的方阵,也会想到加油助威的啦啦队。国旗班、礼仪队、裁判员、记者团,虽然不常被人想起,却也是运动会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一场精彩纷呈,振奋人心的运动会,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他们是颜色不一样的珍珠,他们都是运动会的宝藏。
(王文唱、程珍珍、东旭、段炎甫、李洋、沈晓卓、张晓萌、沈芳杰、广婵、陈佳丽/文)
(责任编辑 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