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2018年4月20日报道: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8-04/20/content_239653.htm
核心提示|上世纪60年代,林县(现林州市)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群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时近十年,用双手一钎一锤从太行山腰修建起一条“生命之渠”。它的修建也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修建50多年来,其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坐落在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深受红旗渠精神影响,一直以来,安阳师范学院坚持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近日,记者走进该校,对这座百年老校和红旗渠精神的关系进行深入探寻。
重走红旗渠 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1965年4月5日,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成功通水。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50多年来,坐落在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坚持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接受红旗渠精神洗礼。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大学生骨干开展‘重走红旗渠’活动。我第一次去参观红旗渠是2012年,当时的感受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在那个要啥没啥的年代,群众纯靠双手能修建这么大的一项工程简直不可想象。”时任安阳师范学院学生会主席的贾璐萍说。
据了解,除了大学生骨干要参加红旗渠精神培训外,重走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也是该校思政课上的一项特色内容。
“我是在大二的思政课上去参观红旗渠的。”安阳师范学院大四学生小魏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随着车辆挺进太行山深处,他们来到红旗渠畔的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就此铺展开来,随着那握紧钢钎的双手、挥舞在岩石上的铁锤,似乎能听见激荡在山间的、鼓舞人心的号子声……
走过红旗渠纪念馆,他们沿着修渠人的历史脚步一路逆流而上,抚摸着岸边的堤石,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饱受摧残却从不屈服的精神顺着指尖直抵心灵深处。
“我们将红旗渠精神学习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融入课堂教学,每年组织学生到红旗渠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并计入学分,这为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安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姚远峰说。
据该校党委副书记魏光峰介绍,学校把学习红旗渠精神贯穿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曾多次邀请红旗渠劳模张买江、优秀红旗渠儿女王生英等到学校巡讲,组织了“红旗渠精神我来讲”主题团日创意联赛,有效激发了全校师生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激情和活力,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
“学习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每届新生入学,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去参观红旗渠,通过重走红旗渠让学生们接受红旗渠精神的洗礼。”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罗令姣告诉记者。
此外,作为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单位,2011年,安阳师范学院在红旗渠精神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基础上组建并获批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受邀参加了河南省委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的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研讨会等活动,为红旗渠精神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学校成立了红旗渠精神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共形成专著、课题和论文等研究成果27项,该中心承担着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传承创新、体验教育及传播任务,经常开展红旗渠精神进校园、红旗渠精神宣讲等活动,让学生真学真用,使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
成立宣讲队 歌赞永远的精神丰碑
为让学子们更加深刻了解红旗渠精神,将红旗渠的精神机械理论输入转换成基层实践输出,并将这种精神传播出去,2010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一支“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他们穿梭于安阳的大街小巷,奔走于祖国的边疆,利用假期将红旗渠精神传播给更多人。
“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队既是对当年修渠人们的致敬,对那段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这个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引领。”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宣讲队创始人之一张成伟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他们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名字就叫“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宣传红旗渠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红旗渠精神,并主动去学习红旗渠精神。
宣讲队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主旨,歌赞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距今已经有八年的历史。八年间,安师学子新老交替,薪火相传。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及市内,他们还走过河南各市、新疆阿勒泰、广西柳州、河北邯郸等20余个城市,他们先后深入农村、公园、社区、监狱,开展了“红旗渠精神宣讲”“重走红旗渠”“寻访修渠英雄”“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红旗渠精神引领下砥砺奋进的五年”等系列活动,累计宣讲千余次,受众超过10万人。
宣讲队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1年,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开展“红旗渠精神我来讲”主题团日活动,并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参加全国“党史我来讲”团日活动展演;2015年“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实践团队;2015年宣讲队获得河南省大中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竞赛一等奖;2016年获得河南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2016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并被评为2017年河南青年志愿服务省级示范项目。
融入专业创作 以艺术形式展现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作为民族精神的丰碑,也成为安阳师范学院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将专业课程与红旗渠紧密相连,用艺术的形式歌颂并弘扬红旗渠精神。
“我们学院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红旗渠畔进行文艺作品创作。”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郭昊表示。
近日,该学院红旗渠精神师生创作展以“走近红旗渠,喜迎新时代”为主题,在林州市石板岩镇太行山美术馆拉开帷幕。在本次展览中,共展出作品80余件,均出自安阳师院师生之手,作品涉及国画、油画、招贴、设计、摄影等,包括《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精神》等。
“本次创作展与红旗渠精神浸润共鸣、互动融合,以多种艺术形式立体地展现出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史实。”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李宁告诉记者。
近年来,美术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通过组织师生到红旗渠畔写生、采风、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师生了解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并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和镜头,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示红旗渠精神、致敬红旗渠精神。
“今天的展览,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鼓励师生创作出更多反映红旗渠精神的作品,用自己‘独有’的形式将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伟说。
此外,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正在创作话剧《太行女神赋》,旨在表现红旗渠儿女身上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传媒学院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探寻传统村落》,以红旗渠畔的石板岩等村落为载体,展现了红旗渠儿女的精神风貌。
“4月10日凌晨,杨贵同志不幸去世,我们得知消息后非常悲痛,杨贵是红旗渠的缔造者,红旗渠的修建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对于我们广大师生来说,红旗渠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我们一定要学习弘扬好这种精神。”安阳师范学院院长黑建敏表示。
(责任编辑 苗红果)